Have a well-thought-out: How does Mr. Chen from Taiwan think about bamboo?


field:Industry Info. / Date:2019-01-10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臺灣219萬公頃森林中,竹子就佔了11%,然而這個常見的植物,在臺灣觀感卻相當兩極,一方面,竹子是臺灣6、70年主要日常用品原料,本土桂竹製成的竹劍、竹筷,也為臺灣賺進不少外匯;然而,散生的桂竹、孟宗竹地下莖會向外擴張,入侵其他樹木棲地,90年代石門水庫集水區曾發生大崩塌,事後空拍發現許多竹林倒塌,許多人認為竹子淺根且侵略闊葉樹棲地,是導致崩塌的禍首。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待竹林?竹林難道真是造成崩塌的主因、對於環境、生態有什麼影響?竹林該怎麼經營?農傳媒專訪長期研究竹林資源變化、曾參與石門水庫上游環境調查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研究員陳財輝,剖析這個臺灣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

林試所研究員陳財輝認為,竹林需要按照不同區位適當經營、疏伐,因地制宜。(攝影/林慧貞)

問:林試所之前曾研究,竹林有固碳作用,可協助減緩溫室效應,可否請您簡介竹林對於環境、氣候的效益?

竹子會老化,不砍就是浪費資源,新竹霞喀羅步道附近的竹林密密麻麻,人根本很難鑽進去,上面的竹桿太密,所以地下莖沒有生長空間,新生竹就出不來了,都是老竹。

竹林為什麼要砍?因為要去掉老竹,把空間留出來,至少要先把地上空間清掉。樹葉太密,光合作用的能力就變低了,光合作用通常是靠新生竹,林木年輕時候減碳功能會比較好,所以竹林一定要經營、砍伐,讓新竹有生長空間,有成長才能吸收二氧化碳嘛!假如都不動會失去減碳功能。

而且竹子還會擴張,竹子又分叢生竹與散生竹,散生竹才會擴張,如孟宗竹跟桂竹,孟宗竹在臺灣不多,嘉義、南投大概有六、七千公頃,可是桂竹有十幾萬公頃,面積相當多。竹子是天然資源,生長速度相當快,三個月就完成了,桂竹林靠地下莖向外拓展,我跟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邱啟榮有用GIS地理資訊系統算過,臺灣北部桂竹每年以一百公頃的速度擴張。

桂竹林大概10~12公尺高,孟宗竹大概14公尺高,闊葉樹假如比竹子還高,可能還可以並存,但是久了以後,竹林地下莖會把養分都搶走,所以雖然闊葉樹比竹林高,可是會慢慢不見。例如北部石門水庫轄區,到後來變成竹林純林,因為竹林本身競爭力比闊葉樹高。

但要特地把竹子砍掉留闊葉林,成本太高了,實務上可能還做不來。竹子生理週期很固定,發筍、成竹生長很固定,去除掉的方法很簡單,在筍還看不太到時,約一米高,就很精準地剃掉,那時候還很軟,只要在一個月內密集地在山上巡視,等它長出來就弄掉,當筍子吃,它就不會變大了。等竹子硬了要花很多功夫去掉,要掌握它的特性才能比較輕鬆地處理。照這個方法,侵略闊葉林速度就會變慢了。

有些地方會使用隔板,打一公尺深,不讓竹林穿過去,這沒有用,很多地方和公園都還這麼做,但散生竹生命力強,而且有些隔板打得不夠深、破了,竹子地下莖還是穿過去。

問:竹林在民間有「存三去四不留七」的俗語,先前訪談時也有許多部落耆老表示,竹子需要定期更新才能發揮水土保持功能,不曉得您對於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有無相關研究?有經營的竹林和沒有經營的竹林,水土保持有什麼影響和差異嗎?

有人說竹子淺根水土保持不好,造成許多山區崩塌,但應該是反過來講,因為我們竹林面積多,崩塌出現在竹林的機率比較高。

1994-1995年有次颱風來,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整個大崩塌,當時竹林崩了一堆,很多人在罵是因為竹子淺根造成崩塌,要砍掉改種深根性樹種,但是崩塌原因很複雜啊,跟地勢、降雨集中、地形等等有關,當然我們不能說竹子完全沒有責任,可是責任比重不強烈,還有很多是開路、地勢、山溝處理不當等各種原因,竹林不應該擔負主要責任。

竹林的地下莖會一直蔓延,假如你坐在飛機上看桂竹倒了一地,其實它地下莖都還在,搭在一起,拉住了土壤,竹子是很奧妙的,容易被誤解,不是你眼見就為憑。上游種果樹、蔬菜反而影響比較大,應該退耕還林,但臺灣對這種錯誤好像不太介意,竹子就變成代罪羔羊。

竹子跟一般林木最大的不同特徵就是,它的主幹在地下,一般林木如果地上部是4,地下部就是1,可是竹林將近1:1,等於說竹林的地下部量大概是一般林木的四倍。竹子地下有竹頭、地下莖、還有根系,它的心臟是在地下,主幹應該是地下莖,然後地表長出來的枝幹其實是一般林木的枝條,要這樣去看。

桂竹地下莖會擴張,需要考量水土保持,適時伐除、經營。

問:選擇竹林經營的區位時,該考量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地方需要砍除,哪些地方應該保留竹林?

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考量,基本上在水庫集水區,我們不太希望有純林的狀態出現,因為水庫上游需要高中低的樹冠層,才可以攔截水,避免地表水直接沖蝕,此時就要適時管理竹林;但若水庫上游已經有出現竹林,就要思考如何更新竹林,至少維持它的水土保持、固碳能力。

南部有些乾旱的地方有叢生竹,例如刺竹,它的地下莖不會一直擴張,植株往上長之後,因為土壤水分太少,加上養分沒辦法輸送到頂部,時間一長,可能會慢慢被競爭掉,演替成闊葉林型態。

不過刺竹還是耐旱,像許多泥岩地只有刺竹能長,一些環境比較差的地方,其他植物長不起來,就可以插竹子。

早期沒有堤防時,我們很多崩塌山坡地、河邊都插刺竹,為什麼早期先民都插竹子?因為臺灣的環境條件嘛!臺灣太陡了,而且降雨型態大量集中。

有機會可以去八卦山山脈,或臺灣很多淺山,尤其南部,都是插刺竹,例如彰化台地都是砂岩很容易崩塌,山的基角、溪溝、山邊溝種刺竹,溪溝才有辦法擋水,也比較可以防止土石崩落。有些地方做工程一直塌 ,不如大量插竹子,當水土保持的植物。

問:若要發展竹材產業,您認為該有哪些配套措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政府若要發展竹材產業,必須告訴大家你的策略是怎樣,林地管理怎麼做,例如寫出五年計畫,我境內要有多少、怎麼做、哪個地方先種什麼、哪裡插竹子、短中長期計畫,要有先後順序互相搭配。

經營竹子、林木一定要用國家力量,因為經營時間長,變數多,風險太高了,私人公司寧可花錢買進口材,你看三十年前跟現在的幣值,差太多,一般人擔不起,這其實是高風險行業。林業是大資本事業,只靠民間財力不夠。

政府可以先釋出國有林,由政府經營,編出經營計畫,招募業者來砍伐。現在林務局希望提升國產材自給率,就可以去算要多少面積,比方5年內提升到5%,那政府要說明年可以砍多少、後年怎麼做、在哪邊砍,業者有業務量可以做了,比較敢投資設備,他們也會算,花了這些設備的錢什麼時候可以回收。

日本把林業當作基礎產業,類似國營事業,它是為了要增加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所以動用政府力量,讓人民有工作機會去伐木,補助很多錢給相關的林木業組合,因為日本認為這是公共事業,需要用政府力量去扶植這個產業。臺灣現在的補助太片段了,沒有整體經營策略。

問:3年前原住民族委員會實施「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後,地主寧願領每公頃三萬元補助,也不願伐竹,雖然原民會解釋,仍然可以疏伐,只要林地上覆蓋率達到七成,還是可以領補償,但地方公所不敢認定放行,您認為有什麼解決辦法?

基層公務人員人手不足,假設有一千件要認定,這一千件不是都在平地,有的很難到達,會耗光基層公務員的時間,他們又不是閒閒沒事只辦這個業務,只要有一件出問題,就吃不完兜著走,假設你是承辦,你要蓋章嗎?

而且調查時間點也會影響,可能現在調查覆蓋率沒有70%,但下個月就有啦,竹子跟林木不太一樣,竹子是雨後春筍,像今年不下雨,竹筍很慢才出來,只維持一個禮拜而已,假如12月來檢查,怎麼可能過?檢查也不可能等降雨後才來,若要執行下去,絕對出問題。現在的制度讓基層公務人員承擔不起,必須要有更好的方式克服,可以去看其他國家遇到相同問題時怎麼做。

或許可以委託有公信力的檢測團體,制定規則。但檢測工作也要有承辦人員去蓋章,如果怕地方公所承辦人員擔當不起,或許可以考慮業務回到林務局、縣政府或其他機關。制度要考量到現場能否執行,檢討合理性。

經營竹林是國土保育、公共事業,不疏伐竹林環境會劣化,日本也在對抗竹子擴張的問題,鼓勵砍伐,用竹子做紙,標榜這是因應環保需求做出來的竹紙。

日本發展很多減碳、環保標章,有一套很嚴謹的計算方式,就是我有執行造林、疏伐等各項措施,對整個減碳作業的效益,讓企業認同,投入林業,等於也是企業對社會的回饋。

日本政府會設定目標,例如2020年減碳量要達成多少、木材自給率,每個部門就跟著做,我們也應該效法,比方說木材自給率幾年內提升多少、怎麼做、時間,提出完整的規劃。

(本文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國產竹材產銷供應鏈建構與技術推廣計畫」 合作刊登、計畫執行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