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謝佩穎(經典雜誌特約攝影)
竹林的生活記憶
與老一輩的叔伯們聊起竹林,他們的眼睛會突然發亮,童年時的生活記憶,一下子湧現出來。竹風颯爽,竹林下是夏季乘涼的好地方;穿林而過的呼嘯風聲,也讓竹林有鬼的傳聞使人不寒而慄,每次放學獨自一人騎腳踏車經過,總不自覺地緊踩踏板,速速逃離;小時候所有的用具幾乎都來自眼前的一片竹林,竹掃把、晒衣竹竿、竹蓑衣、斗笠,細細的竹枝,晒乾了也是一把媽媽管教愛子的戒尺,偶爾讓小兒吃上一頓「竹筍炒肉絲」。
過去,竹子被稱為「窮人的木頭」,因為物質匱乏,就地取材,將竹木視為寶物,絲絲寸寸都不浪費,竹子包辦生活中的大小事,竹子的盡頭,枯枝還可燒製成炭,纖維壓製成信仰紙(金紙),對人類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時候沒有「低碳」、「環保」、「循環經濟」這些新潮字眼,竹林生活就是一種日常。
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竹產業西進中國,資金與技術外流,本地市場價格競爭力不足,從中國、越南等地反向進口的層積竹材、原竹,一年比一年多。
竹材科技的沉潛與飛躍
相對於許多台商受形勢所迫,將工廠及竹技外移時,大禾竹藝工坊負責人劉文煌堅持把較高端的技術留在台灣。
「同樣是一立方台尺(30cm X30cm)的木製家具,一般消費者眉頭不皺地撒個十萬、二十萬豪氣買下,但是碰到(相同規格與精緻度)竹製品,就開始計較起來,『這不過是竹子做的,價格怎麼麼貴?』」這一點讓劉文煌很是感嘆。
或許因為,一般人尚未意識到「此竹已非彼竹」?
竹子是一種自然材料,粗、細、長、短,每一根都不一樣,竹節中空的特性雖被文人雅仕讚譽為謙虛、有風節,但是進入生產現場卻很難機器化量產。台灣在竹材改良的技術上,起步很早,六○年代就已經初步研發,之後陸續發展出竹合板、層積竹的技術,克服了竹子無法規格化的缺陷。
竹子透過蒸煮、浸泡、烘乾的傳統製程,再進入高溫、高壓、乾燥,改變其物理及化學性質之後,密度、強度增加了,砂磨、噴漆、塗裝等繁複加工,使之更添美色,鄉土竹枝搖身一變成為令人目眩神迷的現代竹材。材料本身便宜,但加工製程成本增高,已不再是昔日的低價材質。
自二○一○年開始政府發展全竹利用,工業技術研究院生質材料資深研究員黃盈賓即深諳此道,並建構網路平台持續推廣台灣竹材加工。他認為「台灣的竹產業是個有利基的產業,不應該走產量大、毛利低的紅海市場。迄今開發出三百多項竹炭產品,產值達數十億以上。」
現今的林產科學能夠將竹材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舉凡抽絲、磨粉、壓成板材、萃取醋液、精煉燒成炭片、顆粒狀的生質燃料,變形出各式不可思議的民生用品。竹子,從過去柔韌耿直的竹稈,到千面多面的材質利用,還有什麼是竹子做不到的?
禁伐法令雪上加霜
台灣的竹林多屬人工栽植,九成以上為私有林,主要又集中在原住民保留地,約占總生產量的85%以上。
阿山從國中就開始與父親學習竹林伐採,雖然年僅三十四歲,卻已經有接近二十年的伐竹經驗,三年前與妻子李依婷成立了「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積極訓練一批砍竹、去枝葉、集材、架設索道的工班,想讓族人永續經營祖輩墾山留下的山林。
跟著阿山進入一片林相優美的竹林,望著竹林,他感性地說道,竹林就是泰雅族人的家園,祖先在墾殖山林的播遷過程中也一定會種下竹子,竹子提供了族人一切生活所需,從捕魚的魚筌、找水源的竹管、樂器、竹屋……。
二○一六年原民會推出《禁伐補償條例》,對國內竹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竹材產量一下子減少24%。當初立法的原意主要是為水土保護,針對水源保護區(水庫、溪流五十公尺以內)的私人林地進行禁伐補貼,只要不砍伐,一公頃可以獲得三萬元的補助款。竹農過去辛苦地伐竹一公頃僅一至二萬的收入(未計算竹筍收入),現在不用動手就可坐領補助?有地主樂得領錢,但也有人不表贊同:「這等於是自廢武功嘛,好手好腳的,為什麼不去採收,還放任竹林荒廢?」有人擔心,補助結束之後,技術人力已經斷層,整個產業將更加凋敝荒廢。
李依婷認為,禁伐法的立意原本良善,但問題應該出在解讀,地方政府(區公所)告知地主:「不要動就好了,否則極有可能領不到補償金。」工研院黃盈賓則提到,法條上明明書明了「地主應盡撫育之責,才能請領報補助補償金」,所謂的「禁伐」並非「完全禁止伐採」那樣簡單的意思,溝通與執法承辦上都有進步空間。
用心經營竹林,才是真環保
《禁伐補償條例》一出,林農、竹產業者的反彈尤其大,有人覺得法令不夠周延,有人覺得搞錯對象,其中更出現了「木與竹到底應不應該混為一談?」的論戰。台灣森林法第三條將竹歸入林木類,然而,竹與木的生長週期與經營管理上都有不同,在禁伐的執行上,怎能將之混為一談?
即便在成分上,同樣具有木質素,但竹與木其實在林木生理上有許多的不同點,禾科植物的竹子再生能力強,四年即可成林,一般樹木卻需時二十年以上,真正可以採收使用已是三十至五十年的事。我突發奇想,如果「竹木一家」,那麼在計算國內的木材自給率時,是否也可以將竹子的伐採量計算進去?「以竹代鋼」、「以木代塑」,會不會更環保一些?
元立集貨場堆放的竹料 ↑ 元立集貨場堆放的竹料。一九七六年,台灣曾有一千七百九十萬支的產量,近年來面臨產業出走、資金技術外流、產業斷鏈的危機。
竹炭窯 ↑ 竹炭窯裡一米長的竹片,在800℃高溫炭化下,篩出完全精煉過的竹炭,可作為紡織材料,具有屏蔽電磁波的功用。
竹林地疏伐 ↑ 阿山與兄長在桃園一處竹林地進行疏伐。竹林需要悉心經營管理,竹子若未適時伐採,竹材品質也將劣化。
竹構屋頂的亭子腳 ↑ 雲林古坑鄉桂林村,竹構屋頂的亭子腳,鄰里一齊共享休閒的茶時光。建築師以新的高溫乾燥竹修復屋頂,老空間風味不減,新材料讓耐候性提高。
簡單素樸的空間形 ↑ 朗朗書聲的教室裡,用簡單素樸的空間形式保護孩子的感官,好像回到順應風土民情的傳統民居。
南投桃米生態村的蝶夢亭與夢蝶亭 ↑ 南投桃米生態村的蝶夢亭與夢蝶亭以塊石為基礎,運用天然竹材及竹編構造,呈現簡約自然韻律之美。
~資料來源為《經典雜誌》文章之部分節錄,經同意後使用~
從柔韌耿直到千面多變 < 本篇,下一篇 > 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竹知識庫相關文章延伸閱讀
No. | 相關文章 |
---|---|
01. | 竹廢料也有春天,結合氣化發電尋出路 |
02. | 廢竹再利用,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美濃白玉蘿蔔「竹」好! |
03. | 減碳、護土又可扶貧,綠色經濟「竹實力」席捲全球 |
04. | 廢竹變黑金,古坑麻園發展生物炭解決惱人農業廢棄物 |
05. | 種竹子代替砍樹:永續的土地恢復方案 |
06. | 竹產業撐起部落經濟,因禁伐補償面臨蕭條危機 |
07. | 生生不息的不塑民具--竹吸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