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竹藝復興推手-臺南市竹會


領域:產業資訊 / 日期:2019-04-04

在為臺南市竹會臉書粉絲專頁按讚後,原以為協會內容只會偶爾才出現集會或政策佈達貼文,反而出現的是在南台灣各處為竹藝進行推廣或教學,甚至藝術工程的有趣貼文,讓人不禁好奇,這竹會的成員組成以及推動這一切的使命動力來源。在走訪臺南市竹會的靈魂人物-張永旺,與他所經營百竹園後,可以理解貼文的來源和感受以熱愛竹藝和傳承使命感的勇氣,讓這一切在南台灣的竹藝復興燃起一股溫暖的火源。

來到會址,迎接訪客是一隻高度約230公分高的竹編可愛的米格魯,若竹編藝術可以辨識出動物名稱與品種,這點出了這項作品製作比例傳神與手藝的細膩。

百竹園入口意象-米格魯竹編藝術

進入到工作室可以看見具有技藝展現與教育的編法示範,從最基礎的[壓一挑一]、[六角編]和[三角編],再進階的[重疊編]、[米字編]和[麻葉編],再到令人讚嘆的和[波浪編]、[梅花編]和[風車編]等等,雖然是基本的實體看板卻是很重要主題園區教育的起點。

米字編經常用於圓形物件的底或頂部,直線纖維的竹編才能繞指柔般的圓形構物。

三角編因結構可以作為多面向之支撐拉力,很適合用於平面結構用途。

重疊編除了使用不同的編法交錯外,也運用編材薄厚差異創造立體感。另有更重要的,可運用不同品種的竹材作為結構和美觀的互補。

梅花編和重疊編原理相似但編織手法上不同,因呈現六角幾何造型,而具有令人讚嘆的藝術美感。

竹會蔡惠婷秘書一一介紹各項編織技藝手法,從展示櫃中的每一項作品雖然在半開放的工作場所,難免會有落塵,但掩蓋不住竹編品的風華與巧思。被收藏的作品當中,有許多是當年風靡日本市場的手編量產的訂單樣品,每一件展品除了訴說著藝術特質也蘊藏著過往風華。

竹編生活飾品樸實自然風,也可以展現動態美感。

竹編桶運用雙層桶面創造厚實感,桶緣的技藝令人讚嘆。

竹會也培育青年設計師並創作跨域藝術整合。照片為彩編蒸籠。

張永旺理事長出生於1966年,張老師的母親-盧靖枝女士是關廟竹編三大藝師之一,身為竹鄉工藝師之子,年幼時見證關廟龍崎地區的竹編鼎盛時期,當年除了家戶竹編工作區外,也在工商貿易經濟下,供撐起台灣外銷成長的歲月,聊起那年代的風光,張理事長的眼神綻放出某種明亮的光芒。也許是這樣對於親情和故鄉的使命感,在2013年全國性的台灣竹會成立後,擔任理事。接續同年底成立在台南市的竹會,希望竹子這樣的綠色指標材在未來不應該是沒落的產業,更應該被利用於生活,更不是只放在展示區被純欣賞,是願意掏錢買回家中使用。

張永旺理事長談及關廟地區的竹編產業往事,眼神散發出執著理念的堅毅感。

會址的百竹園,名符其實的種著近百種的竹品種,未來除了展示教學用途,也可以在創作時就地取材,交錯不同材料,創造更豐富藝術作品。

會址也經常吸引許多教育單位的觀摩,是最佳的產業教育示範。

協會秘書蔡惠婷本身也是因興趣投入竹編藝術,目前作品也逐漸受到重視肯定。

訪談今日主角張永旺理事長開始解開南台灣的竹藝的底蘊能量,不是只有一群同好或是職人的集合,而是曾經在這過往風光的輝煌歲月,孕育出無數的人才和職人的作品,並且是從竹山藝術家設計打樣後,在關廟地區量產製造的獨特基礎。現今,昔日產業消失於地圖上,當年輝煌的竹製品工廠也荒廢或改建成其他建築,慶幸還能有一群像臺南市竹會熱衷於竹藝復興的朋友們,願意走在這一條孤單的道路,奮力為產業和故鄉謀求一條新契機。今年地方創生成為拯救小鄉小鎮的政策主軸,而各個小鎮地區也紛紛尋找起過往風華,鄉鎮的年長者擁有歲月的智慧,青年人了解市場的趨勢和脈動,是否可以在這樣衝擊與合作下,在關廟和龍崎地區創出竹藝新生命,也盼更多人捲起袖子主動投入地方創生大軍行列。

小記:台灣竹編產業發展訪談後整理與分享

日治時期政府曾在關廟與竹山二處設立竹編研習所,對台灣竹藝從日常需求品轉向產業化的發展而言是一重要轉折點。 在1950年左右,台灣竹材加工約近2萬人從事生產,以關廟一帶為大宗,1956年左右,大量塑膠製品投入市場,關廟地區相同受到波及,乃漸轉型籐加工,也是關廟籐家具產業的發展是因竹編的基礎而展開。故而1960年至1970年間,業者開始設立接單量化生產的工廠主攻外銷市場,據記載竹器業者有百分之70以上是在此時期設立工廠產品以手工編織籃和盤類仍佔大部份。張理事長口述的竹山設計-關廟生產也呼應出當時竹山的工藝師多且建立設計知名度, 而關廟工匠手藝精巧從業人口多,大多以工廠形式營運,也可推估當時在關廟地區竹材原料或半成品材料的產業鏈供應完備和製程分工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