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知識庫
Bamboo Knowledge Base台灣的竹工藝發展介紹
領域:產業資訊 / 日期:2018-12-11
姚仁寬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兼技術組組長)
竹材的特性非常奇特,有些人們就直接稱它們是巨大的草。這個名詞也說明了竹子兼具草和木材的特性。多數竹子是空心的,不像木材,這也給人們多了一些應用的想像。當然早期竹子無法像大木材一樣,可以取得大的平板或塊材,使得竹子較少被用在大的建築或家具上,但現今使用積層方法,也可以順利取得竹板材或竹塊材。但竹子在鄉村或城市,農漁或小民生活,被應用製作出許多生活工藝品使用。清朝時臺灣監察御史六十七使臺期間(西元1744─1747)命工繪製之原住民風俗圖,即顯現平埔族原住民使用相當多竹子於生活中(圖一)。這在1871年時,英國攝影旅行作者Thomas John來到台灣時,從打狗(高雄)上岸後,到臺灣府及周圍的平埔族區域。在這短短約一個星期的時間,他用相機記錄下臺灣移民聚落和平埔族人與山林間自然景觀的影像。也看到台灣人生活上非常倚賴竹子,台灣人使用竹子作成各種器物。舉例如竹屋,竹床,竹家具(圖二),生活農漁獵具等,於是稱台灣為Bamboo Formosa,美麗竹島。我們從歷史文物或傳統器物上可看出台灣早期使用竹器物生活的情況。
圖一、清朝平埔族社采風圖,顯示居民生活中釣魚,養雞,樁米,紡織活動,使用的籃器,椅及建築 使用相當多竹材。(歷史資料)
圖二、早期漢移民使用竹製作太師桌椅,拍攝於南投縣鹿谷小半天
也聽原住民朋友說,過去原住民在山間移動,如發現不錯居住地點,便會種上竹子,等約三年後竹林長成,便可遷移到此處用竹子開始建設家園,從房子到生活用品都可以靠竹子完成。這是人與竹互動的寳貴智慧。我們從這知道,竹子藉由先住民在台灣山中擴展生存,而人藉由竹子快速改造環境,支持生活所需。中間的因素是人對竹子這個材質了解,巧手加上智慧運用,可創造出許多生活上可運用的產品,增加生活能力。我們到霧台原住民博物館中,可看到不同族群運用竹在生活上的情形。從居住,床,水容器,水引,煮具,到打獵弓箭等都可以滿足,竹,實在是非常好用的材料。當技術可以處理到取出較薄竹片時,就可以運用於編織上。編織成有孔器物時便可應用於撈魚,關養小動物等。或受外來文化影響,對於某些新用具,可以用竹去製作取代。例如「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中排灣族的餐盤是以藤和竹製作,雅美族的竹梳(圖三)都可以說明跨文化的重要性,其中精緻的編織技術及創新功能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產生。其中排灣竹的竹藤器,竹子是取用當地類藤的沙勒竹,是西部民族較少用的材料(西部用長枝竹)。可見工藝因地方不同,運用的材料不同,也可能會因而產生不一樣的產品。而阿美族是海洋民族,用竹的中空浮力原理,製作竹筏(圖四)在世界原住民中也是少見。
圖三、雅美竹梳,雅美族人婦女用來珍貴保養頭髮的器物
資料圖片來源: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台東史前博物館典藏文物
http://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4&l2=45&l3=25&l4=72圖四、竹筏,阿美族(Pangca/Amis)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資料庫(npust9803)。(圖片:杜奉賢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台灣除原住民善於使用竹製作生活用品,早期移民也帶入相當多的竹工藝技術,但大多是在製作生活上使用的器物。例如竹管家具,竹簍,竹籃,竹畚箕,斗笠等。我們到美濃客家文物館看,可以看到在當地水圳發達,人們製作許多不同的補魚竹道具使用(圖三),這也顯示,竹器物的發展隨著工藝技巧熟練,可以自由變化產生造型功能各異的生活用品,這點也顯現竹材工藝的彈性製造能力。換作木材比較困難,因為木材很難產生編織部件。同樣的一般軟性纖維也很困難有結構支撐部分。唯一相近或勝過竹的可能是些藤類,但藤類原料取得較為不易,這又輸給竹材了。
圖五、拍攝於美濃客家文物館之渔具
到了日本統治時代,更在1936年將日本的精細竹工帶進竹山及鹿谷,分別設立「竹細工指導所」,1938年,成立「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其中培養多位人才,如黃塗山老師等。準備進行工業化竹產業發展,使台灣的現代竹工藝產業打下相當堅實的基礎。台灣近代重要的竹編工藝傳承與推手,早期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工作的黃塗山老師便是師承日本竹工藝系統。其後,國民政府來台後為發展經濟,在1954年重新重視竹工藝,成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即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最初設置。60年代在美援的支持下,許多傳統工藝產業以外銷支撐而快速發展,以外銷向的竹產業也因此得到新發展契機。包括製作技術到市場面皆有相當的成長與進步。當時台灣的竹山與台南關廟算是兩大產區,而兩個地方用的竹材也有所不同。關廟用的是長而柔性的長枝竹,南投用的是較細緻堅韌桂竹。
圖六、黃塗山老師作品之基本樣式。(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台南關廟的竹產品多為竹編,極盛時,在竹編者的巧手中編出許多生活上的用品,外銷歐美,其中莫永崇先生1976年離開關廟的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專心經營竹編外銷事業。其竹編產品創新及獨特,很受歐美、日本等國歡迎,並印有英文目錄,但隨著臺灣塑膠產品的興起,在經營9年後隨即訂單消失,莫永崇先生不得以結束外銷經營事業,轉至學校機構傳習竹編工藝。
圖七、台南關廟2012竹編巡迴展中部分代表性作品,作品作者:莫永崇,盧靖枝,翁明輝,張永旺。(本文作者拍攝整理)
另外竹材的輕與方向性強度,關廟翁明輝師傅,善於運用竹材製作防衛的盾牌。製作的工藝亦相當精巧,現代多作為宗教遊行道具使用。從許多的作品來看,我們發現,竹子的製作應用可說是非常多樣的。因為它具有纖維,片條,竹管,積層木材的多面貌呈現。早期竹編工藝家林秀鳳任職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曾蒐集資料設計一張竹子一材全用的圖。從根部到竹葉,並請同仁繪製出。雖說圖中已經舉出許多應用例子,但所舉的也許只是一小部分,永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可能,因為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及人的創意產生,總會有不斷新的器物出現。
圖八、竹盾牌。如斗笠形狀大小。拍攝於台南關廟2012竹編巡迴展
竹的特性是緃向纖維排列,其本上無橫向增生,只是緃向生長。同時生長速度非常快速,這也是竹為什麼是成為重要綠色材料之一個原因。竹的緃向纖維結構,由表皮到內部,組織排列越鬆散,表皮緻密有腊質,一般虫咬都相當困難,營養素也較低,形成強而有力的保護。相對來說越內部材質強度越弱。因此表皮拿來作竹編工藝品似乎是最合適,但表皮飽受風吹日曬雨打,常會有受傷部分,所以竹編工藝家為求精緻,會刮掉表皮,去掉內部竹肉,留用緻密的表內層使用。這是一般製作精細竹編時使用的原則。通常散生竹,如孟宗竹,桂竹較叢生竹如麻竹,刺竹有較密實的材質,但相對也較硬較難處理。台灣的桂竹因為生長環境關係,具有相當的強度和韌性,是日本製作竹劍最頂極的材料,可見台灣真得是擁有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一般竹工藝完成後,除了表層竹材作品外,其它部位竹材都建議要經過處理或預先處理,以去除蟲蛀及發霉的可能。一般處理有水煮,上保護層或薰燒,加熱乾燥等,但為保持材質原有特性,處理時要注意安全和品管。竹材也可以染色,方法也有多種,竹材染色後,可以產生更多的變化與應用。
台灣及所外銷的傳統的竹用品,在1970年代工業興盛後,逐漸被其它可工業量產材質取代,如金屬,塑膠。因此台灣竹產業也逐漸消失,從事竹產業的人也因此流失,只留下多數原本就是以傳統手製竹工藝品為主的工藝師及少數竹加工業者。台灣的竹工藝及竹產業面臨了就此消失的危機,但在2007年時,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啟動一個時尚工藝的計畫,這個計畫結合當代設計美學,將傳統工藝翻轉,設計製作出具有當代生活美學但又有自然或文化特色的產品。並在國內外設計界取得注意與稱讚。隨後這個計畫擴展成為在國際設計界頗知名的「Yii」計畫,得到西方國家的注意並受到某些產竹國家的模仿。
圖九、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Yii計畫,設計師周育潤設計,工藝師蘇素任製作之作品,獲得巴黎家飾展最吸睛獎。(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在時尚工藝及Yii計畫中,國內外設計師用竹工藝創造出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圖九),之後除了國內設計人才有相當多的人投入竹工藝產品設計。工藝中心也積極培育竹藝人才,並成立研究會,在受完訓練後持續研創產品(圖十)。也有法國設計師認識到台灣竹工藝之美,到國立台灣工藝中心尋求合作,在雙方以雙贏的概念達成共識後,執行了9年的合作計畫(圖十一),產出相當多的當代竹工藝產品。其中因為展覽運送的因素,竹工藝產品開發方向,從家具轉到飾品。
圖十、2012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竹工坊竹研究會年度作品發表會。地點工藝中心地方工藝館。(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圖十一、台灣和法國合作,研創竹工藝設計的部分作品。自2010-2018起長期合作,成果豐富,並帶國內許多竹工藝家和設計師一同參與。(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圖十二、台法合作觸角亦探及竹電動單車開發。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科技計畫,邀請法國設計師Dimitry 和 Patricio 兩位設計師合作,研創的第一代竹電動單車。(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融入當代設計美學的計畫,讓竹工藝在台灣有了新的生命,從此傳統的精緻工藝加上當代時尚設計,讓台灣的竹工藝設計名列世界之首。(2015年世界竹會主席阿巴迪先生之讚譽)
圖十三、2015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多項竹計畫(台法合作,研究會,工藝新趣,熟年計畫等)的竹工藝設計作品,參加在韓國舉辦世界竹論壇展出。獲得好評。(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台灣竹工藝近幾年的進步己經帶動世界產竹國家的學習跟進。也讓許多產竹國家對竹產業看到成功範例,對未來更進一步發展的有更大的希望與信心。這也是台灣以一個長期和竹互動生活的國家,在接受竹的恩惠後,許多前人努力的累積和現代人的設計美感,對竹的一種回報。
台灣的竹工藝歷史其實相當的豐富,本文只是略述其中一部分,未來希望有更多在地的人對其在地竹工藝發展能有更多的蒐集整理,大家再彙集成更完整的台灣的竹工藝故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