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產業輔導說明會-桃園復興區場次紀實


領域:活動訊息 / 日期:2018-05-16

奇謀行銷整合有限公司/工研院 黃盈賓、黃佩瑩

基於推動竹產業能以六級化整合與邁向里山倡議將在地資源循環利用的概念,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3月27日,在竹材重要產地-桃園市復興區廣邀上中下游竹產業廠商,說明未來可能整合資源,盼能推動竹產業聚落效應。3月的復興區還帶有微微涼風,一早復興區公所陸續出現許多互不相識,但卻可能是多年竹材供應之上下游關係的與會者,大家懷著難掩的期待表情,因為逐年凋零的竹材業,總算有一場關心這議題的說明會。會議一開始負責執行輔導計畫的工研院就帶來一份禮物,就是為了在復興區建立桂竹產業永續經營示範場域,使原物料供應上無虞,也使青年返鄉有更多就業機會,會前在林務局見證下,桃園市復興桂竹發展協會的廠商代表—友順竹業有限公司,和工研院簽訂竹材供應的合作備忘錄,希望未來導入相關技術資源,提升竹產業的軟實力,鼓舞大家的信心。。會中實際從事業者與竹產業專家面對面直接進行相關意見交流,並對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造成竹材產區生產能力的迅速下降等議題,提出相關建議,這可以說是竹材產業於復興區的一場重要討論。

簽立合作備忘錄儀式,農委會林務局李建霖科長、桃園市復興桂竹發協會代表(友順竹業-林志仁先生)、工研院副組長李士畦(現任中分院代理副執行長)和復興區長曾志湘(由左至右)。

復興區曾志湘區長表示本區是桂竹重要產地,統計總面積有6000公頃,但這產業沒有拓展,目前只能載去南投縣竹山鎮進行加工,實在很可惜。此外,曾區長表示桃園市鄭文燦市長也很重視復興區產業的發展,希望在林務局和工研院協助下,能夠輔導竹產業在地發展與技術提升。接續由工研院黃盈賓博士說明林務局所委託的竹產業輔導資源介紹,黃研究員表示竹林全台面積約18萬公頃,其中最大面積為桂竹林,而又以桃園復興區與新竹縣的尖石和五峰鄉合計為90%最為集中,本計畫在技術方面,是以全株利用與零廢棄的主軸來進行,面對無法回頭的工資與勞力競爭條件,輔導團希望能進行竹產業垂直和平行整合創造新價值。例如桂竹的全段利用,能分竹頭 、中段、後段與尾端,除了分別應用於農業支架、竹劍、竹簾以外,連原本尾端與葉子都能應用於美妝與保健品。而目前現行管徑規格以小竹3cm、中竹3-5 cm與大竹5 cm以上為標準,未來能更加善以運用分級。黃博士表示目前竹產業存在一個現象,生產後端廢料的產生無法快速去化,阻礙了前端生產,目前正積極推動將竹廢料轉變為生質燃料,媒合廠商進行實際商業運轉,預估未來可以在竹山地區建立每一天10-15噸的處理量。

面對產業最大競爭對手-中國,幸好台灣有重要珍寶就是桂竹,因為桂竹的獨特韌性,造就許多無法被取代的競爭力,但缺乏市場推廣還有許多人不知這特色,而產業經營的第二代也有轉型和提升的需求,所以成立輔導團也是重要工作。

創新生態材料的研究中有幾項要點思考,分別是材料被取代性、是否有獨特性、具有節能減碳製程、是否可以六級化和里山倡議的契合,以上都是會被考量的要件。

另外本計畫有二大目標,第一就是在復興區建立產業示範場域,與本地桂竹協會合作,建立可分等級的初級加工,再送往竹山精緻加工,未來可再推動自產自銷,就像日本道之驛在聚落交通要道設立形象館,也可以打響產地品牌。第二就是成立竹產業創新技術服務團,能更積極提升本產業。竹產業創新技術服務團鄭嘉隆經理接續說明目前機制:首先先建立諮詢網站(www.bambootw.net),內容有線上即時諮詢服務,FB粉絲頁的結合,並有產業地圖以Google Map建立起六級竹產業的廠商資料,供業界瀏覽。服務團專注產業人才、技術、資金與市場的四面向協助,而服務團由學校專業學者與業者所組成,分有五大領域,有林業及木材應用、創新服務、生技化工、機械資訊電機環工和會計財務。竹產業創新技術服務團之服務專線04-2567-5713#866 劉先生,希望大家多多利用。

林試所陳財輝博士也分享幾項重點,要了解竹產業必須先認知竹林的新生與成長和一般樹木不同。竹生長是靠地下莖,必須掌握桂竹林施業特性,桂竹由筍變成竹後僅需要一個月即可完成上升生長,之後就是竹管徑的增厚,而7-8年後竹株會衰敗,因此台灣林業政策在回收竹林地後,反而在多年後形成荒廢狀。桂竹管理特色為伐材期短,約3-4年即可以採伐;雨季不採收因蛋白質高、易生蟲,因此集中於秋冬季節採收。桂竹屬溫帶單稈散生型,地下莖向外擴張,比叢生型更具侵略性。他表示竹林的構成,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沒有什麼變化,但其實竹林林分中的垂直(如竹高、枝下高等)與水平構造(如株數、竹稈大小等)每年都在變動,因此想了解竹林內部林分構造,需定期測量竹稈胸高直徑、竹高與枝下高、竹冠量(地上部生物量)、竹齡、新生竹發生量與老竹枯死量等。當陳博士提出竹林經理學時,雖然對於大家而言稍嫌艱深,但也讓大家見識竹林的經營專業知識。除了伐竹對於水土保持的影響外,目前竹產業讓復興區最憂心的有以下問題與建議,在伐竹集材設備與專家經驗的流失問題上,建議設立竹材分級中心,未來採購集中,也可以集中處理廢棄物,為了竹林的健康,需有適當的生產與計劃管理。

林試所陳財輝研究員經驗分享。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鄭雅文課長說明未來國有林竹材規劃,一開場以自稱林管處也是林農角色的立場,讓大家有了共識。她表示全台竹林占18萬3千公頃,蘊藏量為15.8億枝。新竹林管處轄區內竹產量以 96-105年期間而言,新竹縣累積生產981萬支,桃園市有834萬支,但104-106每年以24和35%減少中。其資料顯示本區竹林85%為原住民保留地,由此可見本區產能也深受禁伐補償條例所影響。鄭課長表示近期內大溪事業區第六林班地的21公頃可以立即投入建立伐竹示範區,作為拋磚引玉作用,後續將規畫尋找更多可用的竹林地,供給大量竹材。伐竹方式方面,將從107年開始3年,實驗出最佳伐採方式與自然保育觀察。

在雙向交流時間,由立委邱志偉辦公室-成晨光秘書,表示目前關於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在地方上執行態度是鐵板一塊,只要發現有砍伐跡象,即判定為不及格,無法領取補償金。這與森林經營的慣例是不一樣,森林沒經過撫育,這裡的物產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希望在這過渡期,是否能由國有林地將產量補上來,不要讓生產鏈在原料端斷掉,這是首要的任務;其次要確認竹林的更新和撫育對於水土保持與自然保育是否為正向幫助;另外關於新竹林管處所加入示範區的20公頃,實在太少,希望示範區能能為領頭羊,不只是拋磚引玉而已,開放更多可伐竹的林地。

新竹林管處鄭雅文課長答覆,剛剛提及面積和產量的資訊是公開,雖然管轄面積很大,但實際是有所限制的,因為還包含集水區的林地,希望法規上能有所解套,目前資源有限,無法立即提供,另一方面也擔心大量釋出造成市場供需失衡。若可以整合環境法規與原民會的政策限制,以及許多是交通運輸上不便之區段,林管處願意盡力配合,可以主動告知共同現勘,政府單位希望能竹產業一起共榮。針對此議題工研院李士畦副組長表示供和需要達成平衡,本計畫就是希望能穩定成長。大家可能有很多期待,林管處的20公頃是一個開始,希望一方面也建立品牌,大家將市場創造出來,未來場域擴大是可以預期。主辦單位林務局代表李建霖科長也針對本議題回應,本說明會的目的是把竹材供和需拉出來,前半段討論是需求帶動,有了這過程就可以呈現供的問題,而發掘出中間關鍵問題主要是原住民禁伐補償條例,因為不需要耕作就可以每公頃領取3萬元,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是否有機會讓生產竹材超出這價格,順利從山區運出來,而不是讓林農只領3萬元就是最佳選擇,而是去創造加價。目前調查顯示林農每公頃收入為1-2萬元,這聲音林務局聽到了,目前正規畫竹林地管理補貼方案,讓竹林農一方面作撫育生產,另一方面可以領取約2萬元補貼金。今天會議主要還希望能將竹產業從困境中拉出來,而林務局也不希望與民爭利,政策還是會以私有地為主,公有地為輔,搭配補貼機制,相信應該可以讓原料供應無虞。工研院黃盈賓博士補充若1公頃竹林採用皆伐形式,可以採60公噸竹材,而目前設立於花蓮的擇伐實驗示範場域,所獲得的資訊約10公噸/公頃的小竹,預估未來每公頃應該可以擇伐方式產出20-30公噸以上的中大竹產量。

林務局李建霖科長回應相關提問。

在現場很熱絡氣氛下,有許多林業農民和加工業者提出意見交流。田文明為復興區泰雅族從事竹林與竹筍工作40年經驗者談到,以他和部落老人家的經驗,竹子是越砍越旺盛,如果超過7-8年可會全面開花而死亡,禁伐補助對於原住民不是真正保護,建議鼓勵交通不便區及陡坡改種樹林和申請禁伐補助,平坦區域進行撫育生產。過往的經驗曾在東眼山看過一處擇伐管理的竹林,其林相的非常漂亮。事後在專訪時田先生深刻談到,自己曾經為第六林班工作,70年初在復興區以流籠伐運工作,自家林地採竹筍已經20年,可以稱之為復興區最早採竹筍農戶。自己對於禁伐補助見解如下,第一年是觀察,而第二年對於交通中斷處方可提出申請。以個人經驗每年5月以前可以皆伐3-4年生竹,而雨季需要擇伐和疏伐,這樣的管理方式,5-6年期間都還是可採竹筍。且也想告訴族人,大家應該擔心禁伐補助結束後,會不會因為產生斷層,讓產業整個荒廢了。

資深林農-田文明的經驗交流。

陳雅各先生為復興區專業筍農,他提到桂竹筍收益每一公頃每年 3-5萬,砍一次(皆伐)要6年後才能再砍,而禁伐補償每年補助3萬,但不知道是否可以永續。目前復興區的桂竹林相已經呈現老化,很多林地已經無法進入林內,例如今年為了整理3公頃林地,預備採竹筍的投資花費就高達20萬,具有投資風險和門檻。所以水源保護區,希望廠商收購價格能提升;山坡地不要開發;林務局可以投入觀光資源,休憩造林景觀可以委託林農來協助撫育,達到雙贏。

資深筍農-陳雅各的經驗交流。

林信宏為宏達竹劍董事長,也是目前國內生產竹劍外銷日本關鍵廠商。林董事長表示他從10幾歲開始在竹山從事竹製品,至今已經50年之久。以前竹林業是以林班地為主,保留地為輔,來做為產業結構,竹林業的確需要投入經營。眼觀這50年,台灣工商業進步迅速,唯有竹林業沒有進步,林務局是否考慮開放林地由經營團隊經營管理,依照現行管理辦法與未來保育法規來推動。此外要重建這產業廠商需要大規模投資機械化設備,來降低成本,以求得競爭力。

最後由李士畦副組長作出結論,表示今天的說明會只是開始,大家交流意見後,能夠讓這產業困境因素與願景展現出來,竹產業創新技術服務團未來就會持續服務大家,請大家多多利用。

與會貴賓和服務團幹部合影留念

註1
擇伐:分有連年擇伐、隔年擇伐。
皆伐:全面皆伐、交互帶狀皆伐。